萨沙讲述历史上的今天:无轨电车的兴衰史鳄鱼配资
1882年4月29日,德国发明家维尔纳·冯·西门子在柏林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世界上第一辆无轨电车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,却彻底改变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轨迹。今年冬天,当我在北京老胡同闲逛时,偶然看到拖着大辫子的无轨电车缓缓驶过,不禁勾起了儿时的回忆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南京街头随处可见这种独特的交通工具,但到了2000年后,它们就像许多老物件一样,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世纪末的欧洲。在那个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,马车仍是城市交通的主力。但马车作为运输工具存在诸多弊端:运载能力有限、速度缓慢、操作繁琐且危险重重。马这种动物天性胆小,即便经过专业训练,也常因突发状况受惊失控。电影《真实的谎言》中就有生动体现——恐怖分子敢驾驶摩托车飞越高楼,而州长骑的马却畏缩不前。
展开剩余79%养马的经济成本更令人咋舌。据史料记载鳄鱼配资,一匹成年马每天需要消耗10斤玉米叶等优质饲料,一年下来就是3650斤。更夸张的是,宋代文献记载一马占地五十亩,这意味着养活一匹马需要50亩草场。马匹还极易患病,明代饶州志记载养马死亡率高达56%。如此高昂的饲养成本,使得马车注定要被时代淘汰。
人力车盛行的年代也值得玩味。很多人不解为何清末民初会出现大量人力车,其实这与古代城市规模密切相关。以南京为例,明代城墙围合的区域仅50平方公里,其他城市更小——苏州14平方公里,洛阳仅2平方公里。在这样的城市尺度下,人力车跑上二三十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,自然有其存在价值。但随着三轮车的出现,这种原始交通工具也逐渐被淘汰。
无轨电车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。1901年7月10日,世界首个载客无轨电车系统在德国投入运营。这种不需要铺设铁轨、依靠架空电线供电的新型交通工具,很快风靡全球。1914年11月15日,上海开通了中国首条无轨电车线路,仅1.1公里长的线路在运营两周内就吸引了20万乘客。到1985年,上海无轨系统已扩展至33公里,拥有19条线路和860辆电车。
南京的公交发展相对滞后。直到1924年才出现首辆公交汽车,且因路况极差鳄鱼配资,行驶时颠簸不堪。1928年后虽有发展,但屡遭军警滋扰而经营困难。新中国成立后,南京公交在50年代仍使用民国时期的旧车,直到1974年才全部更换为国产解放牌客车。
60年代南京人口激增,公交运力严重不足。在上下班高峰,40座的公交车常常挤进80人,老弱病残根本无法乘车。1960年,南京决定投资638.35万元兴建无轨电车系统。8月1日,首条线路从新街口到山西路正式开通。随后几年,31路、32路、33路等线路相继投入运营,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。
无轨电车有其独特优势:不消耗燃油、噪音小、运行平稳。在石油资源紧张的年代,这无疑是重大优势。但其缺点也很明显:受限于架空电线,灵活性差;一旦脱线就需要人工接驳;在堵车时无法变道绕行,反而会加剧拥堵。
1975年,南京引进ND-661铰接式电车,可载客140人,被市民亲切称为大通道。这种车型虽然载客量大,但在南京街道上行驶颇为不便。据老司机回忆,转弯时需要特别小心,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。
有趣的是,无轨电车还成就了不少姻缘。由于电车驾驶员和乘务员以女性为主,吸引了不少单身青年刻意乘坐。许多电车姻缘的故事至今仍在老南京人中流传。票价方面,从60年代到80年代,5分、1角、1角5分三个档次的价格保持了20多年不变。
随着城市发展,无轨电车逐渐无法满足需求。1995年南京启动电改油工程,到1996年彻底拆除所有电车线路。这个陪伴南京人36年的交通工具,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如今,偶尔在北京等城市见到的无轨电车,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活化石,默默诉说着城市交通的变迁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